“三大”目标力推城镇化进程

        从相关部门获悉,我市为推进城镇化进程,采取“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培育大产业”,以此带动城镇化。

        构筑大交通。重点实施荆州组合港、专业港区、航道治理、港区快速通道工程。公路以沪蓉、二广、随岳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江南、江北高速公路为主通道,以连接市区与各县市、县市之间和旅游景区的高等级公路为辅助通道。

        按照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物流—配送的布局模式,构筑与沿江经济发展及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建设大城市。到2020年,形成以荆州城区为核心,沿长江南北两侧的高等级公路发展形成“一心、五轴、六点”城镇空间结构。

       一心:以城区为核心,交通大外环为纽带,具体加强城区、北越长湖、南跨长江、西进龙洲垸、东联江陵。届时,核心区面积达到102.5平方公里,可容纳100万人。

       五轴:“两横三纵”五条城镇空间发展轴,其中两横分别为江北、江南发展轴。规划以交通基础建设为依托,通过江北高速公路形成江北城镇发展轴,促进市域江北自东向西的洪湖、监利、江陵的发展。同时,通过江南公路形成东接岳阳、西通宜昌的江南城镇发展轴,带动市域江南自东向西的石、公安、松滋的发展。

       依托荆襄高速公路和207国道形成市域城镇发展轴,自北向南依次经过城区、埠河镇、公安城区、毛家港镇、狮子口镇、南平镇、章庄铺镇,形成西部城镇发展轴;依托荆石一级公路和省道220线,贯穿江陵县和石市,带动沙岗镇、江陵县城、普济镇、新厂镇、石市区的发展,形成中部城镇发展轴;依托随岳高速公路和省道103、105线形成贯穿市域东部南北的城镇空间发展次轴,东部次轴经过新沟镇、周老嘴镇、府场镇、监利县城、朱河镇、白螺镇,构造东部城镇发展轴。

       六点:六个县(市)域总额功能节点,即指市域三市三县的城区,培育带动县(市)域发展的城区。

       培育大产业。加快荆州城区建设发展步伐,形成以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纺织印染、农副加工产品等为主的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基地。着力培育百亿元产业,积培育支柱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发展旅游业。

       城镇化带给地产商的机遇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有着比较显著的征,这些趋势给房地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中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镇人口迅速扩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当如此众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工业二产、三产部门,城市是没有办法完全接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出的城镇化概念,正是要结合当下乡镇企业及农村当地的产业发展,地解决农村人口,转变农民身份和产业模式,从而与一二线城市形成差异化发展。

       产业支撑下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住房需求提升,从而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释放也是房地产发展的推手之一。新型城镇化将对居民生活质量、土地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等问题更加重视。

       现在城镇化的发展都是以产业为主导,从产业园区切入,逐渐形成新的办公区和居住区。开发商开始更全面地考虑新型城镇化下的居民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并对其中某些区域性配套商业或服务设施进行升级,为居民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体验。

       与此同时,面对日益趋于饱和的住宅产品,逐渐催生出另一大趋势,这是体验式销售。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开始关注自己老年生活,于是一部分开发商转向了养老社区的研究和建设。另外一个是旅游地产,在全民休闲的时代,旅游综合体、旅游产业聚集区、旅游经济区的投资成为了新的热点。过去由工业驱动的城镇化正在向以产业为主导的“产城一体”的新生活方式转变,别是以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将会形成消费聚集、人口聚集、业聚集和服务聚集的区域综合开发新模式。

       高标准规划现代新型城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化或将成为我市经济增长强大的推动力,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城镇化过程中的高标准规划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我们在推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时候,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搞好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城市布阵。哪里发展大中城市,哪里发展小型城镇,发展什么样的城镇,必须因地制宜,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出高标准的规划。

       另一方面,必须做好城镇化个案的高标准规划。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城镇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字:乱。街道乱、布局乱、建设乱,这通常是由城市规划不足所导致。过往的城镇规划大多存在各自为政、设计落后、盲目模仿的弊端,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有高标准的规划意识和科学的超前布局意识,切实提高新型城镇的聚集能力、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

       加大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涉及到城镇化的质量,也是保证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基础。

       当前,在新型城镇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我市不要加大力度,还要有适度超前的意识,全面做好交通、通信、能源、环保、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商业、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一步到位、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二次破坏.

       大力培育色主导产业

       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徒有其表、没有人气的城镇化不可持续;被动上楼、产业空心的城镇化不是科学发展。城镇化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产业规划,别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更要做好高端产业的规划,有通过产业兴市,才能有效避免落入“城镇化陷阱”,防止城市二元结构的出现,才能让全市获取城镇化发展的成效。

       从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有主导产业城镇的经济发展比没有产业主导的城镇要快速健康得多,有主导产业城镇的人力资源培育和业状况比没有产业主导的城镇要优良突出得多,在税收和边际效应上,后者也无法和前者相比。主导产业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要因地制宜、突出色,求专不求全、求量更重质,找准区域经济增长,构建一城(镇)一业,形成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