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当前农村土地生产经营状况
松滋政协关于农村土地生产经营情况专题调研,并反映如下问题: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田积性不高。近几年,由于国家惠农政策支持,种田效益显著提高,但与外出打工相比,种田收入要低得多。万家乡一个农户算了一笔帐,种一亩田购买种子60元,育秧和插秧100元,机械耕整和机收各100元,肥料120元,农药100元,田间管理180元,追肥60元,合计820元。如果按亩产稻谷1200斤,市场价格每斤1.4元计算,毛收入1680元,除去成本,亩平收入大约为860元。如果弃田打工,按3个月,每月纯收入按1500元计算,可获利4500元,前后对比打工收入是种田收入的5倍还多,当前农村自主转包、转租、流转、甚至抛荒现象屡见不鲜。
二是外出务工的人增多,在家种田的人减少。由于种田效益较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纷纷离乡背井加入庞大的打工队伍,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几年不归,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儿童。松滋市万家乡共5780户23000人,外出打工7958人,占34.6%;60岁的老人和儿童10097人,占43.9%;55岁以内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有4945人,占21%。目前,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季节性劳力短缺、科技素质相对偏低的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当前的农业发展。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差。一方面是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制约了农户土地难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是服务农业的生产道路、电力、水利设施、灌溉水源等农业生产必备设施滞后,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太低。目前农村还有相当部分采用牛耕、刀割、肩挑、人收的原始耕作模式。生产力水平低,种田太苦太累也是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荆州政协提出建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一、政府引导,推动流转。把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政策,建立相应的利益导向机制,研究可行的工作考核方案,迅速稳妥地推进实施。
二、把握原则,有序流转。把握“三不”的原则:一是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不管流转时间多长,被流转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二是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必须坚持农地农用,粮地粮用。三是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三、依法自愿,合理流转。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让群众自愿自觉参与流转。一是深入调查摸底,详细掌握土地各类的信息和数据,二是搞好宣传发动,目前群众对土地流转有三怕:怕失利、怕失业、怕失地。要及时向群众讲清楚,流转不是失地,是把命根子变成钱袋子,打消群众顾虑。三是不搞一刀切。
四、“三权”分离,建社流转。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的基本要求是要在保护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基础上,实现稳制活田,三权分离,让土地资产“动起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成立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合作社再把经营权发包给龙头企业或种田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五、探索创新,规范流转。在流转形式上,大至有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四种,在流转模式上,大至有种田能手带动型、回归老板创业型、农民自发参与型三种,但都不成规模,组织化程度很低,操作不很规范。政府要科学规划和引导,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和种田大户,探索龙头企业主导型和种田能手带动型两种主导模式,进行规范引导流转,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之上,向全市推开。
六、保障扶持,稳定流转。一是技术支持,加强对企业或大户的科技扶持,为业主在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防虫治病、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二是项目扶持,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粮食产能建设、标准化农田建设、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整理等农业项目资金集中向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种田大户倾斜。三是强化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失业保险、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上,扩大范围,提高标准,逐步从农保向低保、社保转变,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四是金融扶持,金融部门加大对流转土地经营权的信贷力度,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或种田大户以流转的土地实施抵押贷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